马拉色菌的作用及可能带来的危害
更新时间:2021-12-29 | 点击率:1199
马拉色菌属(Malassezia)是天然存在于许多动物(包括人类)皮肤表面的真菌。可从大部分健康成年人的皮肤上被检出。目前主要根据嗜脂性及菌落、细胞形态学、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将马拉色菌属分为14种:糠秕马拉色菌(M.furfur),球形马拉色菌(M.globosa),钝型马拉色菌(M.obtusa),厚皮马拉色菌(M.pachydermatis),限制马拉色菌(M.restricta),斯洛菲马拉色菌(M.slooffiae),合轴马拉色菌(M.sympodia-lis),皮肤马拉色菌(M.dermatis),日本马拉色菌(M.japonica),娜娜马拉色菌(M.nana),大和马拉色菌(M.yamatoensis),M.equina,M.caprae及M.cuniculi。其中糠秕马拉色菌是一种嗜脂性酵母,会导致花斑癣、糠秕孢子菌毛囊炎、头皮屑以及脂溢性皮炎。对于马拉色菌这种苛养微生物,基于麦芽提取物的培养基因其营养的丰富性,受到许多微生物学家的青睐。在酸性pH下,它们用于酵母和霉菌的分离,培养和维持。糠秕马拉色菌,在体外生长则必须受到天然油脂的刺激。
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,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(或)细胞膜系统,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,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源,故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、背、头、面和颈等部。
马拉色菌的高危人群有心肺疾病的新生儿、严重胃肠道疾病患者、免疫低下的儿童及成人。马拉色菌病(infectionofPityrosporum)是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浅表角质层和毛囊感染,偶可见引起系统性感染。目前对马拉色菌研究较为深入的主要指花斑癣及糠秕孢子菌毛囊炎,故将花斑癣和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合并。此外,本菌与脂溢性皮炎和银屑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,近年来马拉色菌导致的系统性感染也逐渐被重视,能够快速有效的分离出马拉色菌,对临床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。
马拉色菌显色培养基中的特别蛋白胨提供氮源和碳源化合物、长链氨基酸、维生素和其他必需营养。低pH有利于真菌生长,并抑制样本中的污染菌。吐温40和甘油促进了马拉色菌的生长。
一些致病性真菌产生经空气传播的传染性孢子,因此对安全柜应进行检查。对于严重污染的样品,平板必须含抑制剂并降低pH值以抑制细菌生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