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动物源性培养基使用前后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?
更新时间:2022-05-20 | 点击率:410
非动物源性培养基是供微生物、植物组织和动物组织生长和维持用的人工配制的养料,一般都含有碳水化合物、含氮物质、无机盐(包括微量元素)以及维生素和水等。不同培养基可根据实际需要,添加一些自身无法合成的化合物,即生长因子。有些微生物,如自养型微生物,不需要碳源,所以上述物质只具有一般性。
非动物源性培养基在使用前通过高压或过滤灭菌,防止污染应该注意以下事项
1.确认工作细胞库是否被污染,确认毒种工作种子批是否被污染,确认所用培养基及其添加成分(如小牛血清、NaHCO3等)是否被污染,均可用细菌、真菌及支原体无菌试验来确认并排除。同时要对无菌试验培养基的灵敏度进行验证。实际生产中,可以从配制好的培养液中取少量加入营养琼脂于恒温培养箱内培养,48小时即可观察有无污染。
2.高压灭菌设备、过滤设备均应进行验证,确保灭菌和效果;前者应在投产前及其后的每6个月进行验证,后者应在每次前、后进行验证工作。
3.应将有毒区与无毒区严格分开,并有各自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及孵室,有毒区对无毒区应保持相对负压,防止病毒对培养细胞(尤其是细胞库)的污染。
非动物源性培养基容易产生性能不稳定的情况,造成前后批次结果不一致,从而检测结果不具有可比性。因动物源性培养基主要采用动物源性的蛋白胨,其复合成分及其比例并不清楚,也不固定。培养基的质量不稳定和不规范,直接影响微生物检验和研究结果的准确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