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细胞培养过程中,病原污染可以算得上是科研工作者的噩梦了。其中支原体污染更像是一个无形的杀手,时刻威胁着细胞的安全。
细菌真菌污染还有迹可循,起码显微镜下能够清晰地看到,但是支原体个子小,不易观察,由于繁殖速度比较慢,前期感染几乎没有症状。经常稍不留意,就中了支原体的「阴招」。统计显示,全球大约有60%左右的细胞培养存在或曾经存在过支原体污染。
那到底如何判断细胞究竟有没有感染支原体?今天我们就来从原理上深扒一下,网传的肉眼判断是否感染支原体大法到底正不正确!
支原体感染症状1:细胞生长缓慢甚至死亡?
被广泛使用的细胞培养基,不仅给细胞提供支持和养分,对于支原体而言,也是天堂一般的存在。
适宜的温度(37℃)
合适的PH(7-8之间都可生存)
充足的养分(各种氨基酸、生长因子等)
一定的二氧化碳(5%左右)
与细胞培养高度重合的培养条件,注定了支原体要与细胞共同竞争有限的生存资源。
早有研究表明[1],一些支原体(包括最为常见的人型支原体、发酵支原体、精氨酸支原体等),通过精氨酸脱亚胺酶分解精氨酸来供能。当这些支原体混入细胞培养体系后,会与细胞争抢精氨酸,导致细胞「吃不饱饭」,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:生长速率异常、活力下降、易脱壁等等。
如果你培养的细胞出现以下情况,基本可以确定是支原体感染了,不放心的话可以再配合支原体检测试剂(检测神器帮你揪出培养基中的支原体!)进一步确认。
细胞被支原体污染后的表现
①细胞生长缓慢
②细胞变形
③培养基中碎片增加
④细胞易聚团
⑤镜下观察有小黑点
⑥培养基提前变色
除了影响细胞活力,支原体还会给细胞带来的几百种基因表达的改变,包括编码受体、离子通道、生长因子的基因和癌基因等方面[4]。它包含高度富含免疫原性的脂蛋白,可以锚定在胞膜的外表面,被TLR2等免疫细胞的受体识别。激活NF-kB途径,进一步导致细胞活化[5],偏离最终的实验结果。
支原体DNA抽提Kit特点及操作步骤
特点
1.符合欧洲药典的要求。
2.从细胞上清和生物制品中,均可分离支原体DNA,全程只需30分钟。
3.洗脱DNA纯度高,体积50μl,保证PCR最大的灵敏。
操作步骤
试剂盒组分
Spin columns(核酸纯化住)、Collection tubes(收集管)、Conditioner液、Binding Buffer E液、Buffer A1液、Buffer A2液、Buffer E液
储存条件
室温